“白露出三象,遍地起坟头”,今日白露,指的哪三象?有啥说法?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不知不觉,今日9月7日就是白露节气开始的日子。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夏季第三个节气,其与秋分节气相同,都是秋季“一夜凉一夜”的时段,代表着秋季气候的转换节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二字有着明确的解释:"水土湿气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不知不觉,今日9月7日就是白露节气开始的日子。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第15个节气,夏季第三个节气,其与秋分节气相同,都是秋季“一夜凉一夜”的时段,代表着秋季气候的转换节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白露”二字有着明确的解释:"水土湿气
白露节气,一个听起来就比较“冷”的节气。“露”有露水的含义,会想到一个场景,早晨去室外,路边的杂草上、叶片上,以及农作物的叶片上,会有露水出现,别有一番意境。
茴香那种特殊的香气,让喜欢的人爱不释口!无论是包饺子、蒸包子还是做菜调味,都少不了它。很多人都想自己种点茴香,随吃随采,新鲜又方便。但你知道吗?种茴香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好“黄金种植期”,选对时间,事半功倍!
中元节这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尤其是南方地区通常会比北方更加重视和更隆重。比如,今年贵州烧纸钱的景象就非常壮观,这在我们哈尔滨这边是难以见到的!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时间直接影响着产量和品质。秋季播种玉米需要根据气候条件、品种特性以及地域差异来科学安排,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玉米秋季播种的最佳时机及注意事项。一、玉米秋季播种的时间窗口秋季玉米播种的核心原则是避开高温干旱期,确保抽雄授粉
#早种小麦和晚种小麦哪个产量比较高# 早种小麦和晚种小麦哪个产量高,这还真不好说。早种小麦能在入冬前有更长生长时间,积累养分形成壮苗,利于越冬,春季返青早,能利用早春光热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
对于广大农民朋友而言,种植玉米无疑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从播种至收获,每一步都需倾注心血。
由于品种亲本不同,三者在一些特征特性、株高株型、产量结构、抗性品质、产量表现、栽培要求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全过程与水分供给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生育后期的灌浆结实阶段,水分管理的科学性直接决定着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在水稻栽培实践中,“稻田断水”是后期田管的关键环节,但部分种植者因对水稻生理需求认知不足或追求农事操作便利,存在断水
晚茬稻作为水稻生产中的特殊类型,因播期延后、生育期缩短,常面临积温不足、灌浆结实期受限等问题,易导致成熟偏晚、产量降低。科学运用增肥促早熟技术,是弥补生育期不足、保障晚茬稻产量与品质的关键举措。本文将从品种选择、肥料运筹、栽培管理等方面,系统阐述晚茬稻增肥促早
芒种的雨丝刚掠过田埂,张婶蹲在去年的玉米茬旁翻着手机,屏幕里的微信群还在争论:“清明前后种玉米,老理儿能错?”可她去年清明播的种子,刚冒芽就遭了倒春寒,苗弱得像没吃饱饭的孩子,亩产才800斤。旁边的李叔举着平玉8号的种子袋摇头:“这品种要等温度上来,不然对不起
施肥作为小麦栽培管理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抗逆能力及最终产量。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农户因施肥理念滞后、技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常出现各类施肥误区,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小麦减产减质等不良后果。本文针对小麦施肥中普遍存在的七大问题展
好多人有个误区,认为玉米授粉后就能高枕无忧,其实不然,如果此时放松管理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饱满的籽粒、千粒重以及品质提升完全取决于授粉后的田间管理,可以说授粉后的管理好坏决定着最终产量和品质。
乳熟期。籽粒开始灌浆,捏开籽粒,能见到乳白色液体,叶部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和根部吸收到的营养,源源不断输送至籽粒。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时间过得真快,今日8月23日,不仅迎来了农历七月,我们也正式进入了“处暑节气”。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这天太阳会到达黄经150度,北斗七星的勺柄也会指向地支“戌”位,自然界进入了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处
近几年,部分厂家和经销商为增加麦种销量,盲目指导种植户增加小麦播种量,起到的效果适得其反,造成种苗的密度过高,遇到风雨,就倒伏。
在苗期喷施叶面肥能够为幼苗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根系生长和叶片发育。一般来说,苗期叶面肥的喷施时间宜在水稻移栽前3-5天或直播稻出苗后10-15天进行。此时可选择喷施含氮量较高的叶面肥,如尿素溶液(浓度为1%-2%),配合微量元素肥料(如锌肥、钼肥),能够促进幼
邦两优6118是广西兆和种业选育的优质香稻品种,2021年桂审、2022年中下游国审,2021-2023年连续三年荣获“广西好稻米”十大品种金奖,荣获首届中国——东盟优质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产量、米质、抗倒都非常优秀,易种易管,机插、直播、抛秧等均适合,
8月19日,出伏的日子悄然来临,这意味着长达数十天的三伏天正式画上句号。在民间,流传着“就怕出伏下雨天”的说法,这句看似简单的俗语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和老祖宗们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它不仅关乎天气变化,更与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早去早市,看到卖菜的李大爷蹲在摊位前叹气,说今年8月19日出伏,偏偏赶上闰六月,想起老话“出伏在闰月,农人发大愁”,心里就不踏实。周围几个买菜的大叔也跟着点头,说这老话传了几代人,肯定有道理。这到底是咋回事?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给大伙讲清楚。